賓主互對
每逢農歷七月七日,這傢主人照例會設宴款待私塾先生。這年七夕,先生見廚房並無動靜,便寫瞭上聯:“客舍淒涼,恰是今宵七夕。”
主人見瞭,笑說忘瞭,對瞭下聯:“寒齋寂寞,可移下月中秋。”
到瞭中秋,先生見主人還沒有準備,便再出上聯:“綠竹本無心,遇節即時挨不過。”
主人笑說:“我又忘瞭。”他對道,“黃花如有約,重陽以後待何遲?”
到瞭重陽,仍未設宴,先生耐不住,再出瞭一句上聯—“漢三傑:張良、韓信、狄仁傑。”
主人說:“錯啦,錯啦,狄仁傑是唐代人,先生忘瞭吧?”
先生說:“你前唐後漢記得這麼清楚,為什麼請先生一頓飯卻老忘呢?”
半截春聯
一年臘月,王羲之從山東移居到紹興落戶。喬遷之喜加上新春之樂,王羲之揮毫寫瞭一副春聯:“春風春雨春色,新年新歲新景。”
王羲之名揚天下,春聯才貼到大門上,轉眼就被人偷偷揭走瞭。他隻得再寫一副,可又很快被“粉絲”揭走。眼看除夕臨近,他想瞭一計,又寫瞭一副,並將春聯一剪為二,先貼一半到門上,這一半是:
福無雙至
禍不單行
這對聯貼出後,果然沒人偷瞭。
年初一早上,王羲之將另一半春聯貼到瞭門上,這春聯就成瞭——
“福無雙至今朝至,禍不單行昨夜行。”
街坊一看,無不拍手稱妙。
童子戲對
清朝有個李學政,善於吟詩作對。有個童子對他不服氣,這天,在他必經之路,用三塊石頭壘成一座石橋,守候著。
等李學政的轎子過來瞭,因有石頭擋路,轎夫把石頭踢瞭,童子便吵嚷起來。李學政好言調解,童子說:“李相公,聽說你善於作對,小人今有上聯請對之,對上瞭,今天這事就罷瞭。”說完,童子念道:“踢破磊橋三塊石……”
李學政想瞭很久,竟難以對上,隻好約定第二天來應對。李學政回到傢裡苦思冥想,夫人知道緣由後說:“這有何難?可對為—剪開出字兩重山。”
李學政大喜,次日便赴約作對。那童子聽瞭,一笑,說:“這下聯不像是相公所對,很像是出於婦人之手。”
李學政大驚失色,問其原因,童子說道:“男子漢氣度大,應該用‘劈’、‘砍’這類字,婦人三步不出閨房,常使用針線、剪刀之類,這才會用纖細輕巧的‘剪’字,我沒有猜錯吧?”
李學政面紅耳赤,無言以對。
船夫的“絕對”
明朝嘉靖年間,江西吉水縣出瞭個自負的羅狀元。有一次,羅狀元乘船去九江,船夫求狀元對一副聯。羅狀元起初不以為然,等到船夫寫出上聯,羅狀元卻寫不下一字。
船夫的上聯是:“一孤舟,二客商,三四五六水手,扯起七八頁風篷,下九江,還有十裡。”
這上聯過瞭幾百年,也無人能對。到解放後,佛山有個老裝修工人,托人到十裡外的農村找一段名叫“九裡香”的木料。材料找到後,隻花兩天便運到瞭。而據說1943年時,有個木匠花瞭一年才弄到這木材。有人一時興起,對出瞭四百多年前船夫的“絕對”:“十裡運,九裡香,‘八七六五’號輪,雖走四三年舊道,隻二日,勝似一年。”
Be First to Comment